在中国,几十年来也在进行一次意味深长的社会变革——居住环境的改变——一场由家长制大家庭逐渐小型化的细胞分裂式的变革。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对光的使用和人在光环境的状态备及用心。在三个项目中,设计师完全牺牲利用光效突出设计效果的做法,始终把握住住宅对光的要求,使整个空间在自然光和人工光以及材质肌理之间达成在色调上有相应层次变化的微妙平衡。
设计师在思考的过程中,对空间的使用设置前提角色,然后在此基础上带入设计,揣摩角色可能的生活状态,喜好,家庭的组成,由此把握设计的分寸。设计师在总平面上不作大幅度改动,只是以调整的方式,强调部分空间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因为其毕竟带有展示的意味。舞台,和生活,毕竟不全是一回事。
在处理空间的心思和手法上,设计师俱能拿捏得当,运用自如。而在软装的部分,则不自觉的因为顾及到“展示”的潜在而削弱了原本角色带入时应个性鲜明的生活气味。虽然要求设计师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同时充当剧作和导演的角色的确有些强人所难,但在最终效果的时候总会略存遗憾。
设计的本质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设计师在圆缺之间饱受折磨也乐在其中。当最终呈现的状态基本符合自己对专业,对生活的认知的时候,设计便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