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的宝贝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想必假期一定是很温暖很开心的!为了使宝贝们的假期更加充实,我们的艺术体操小课堂继续为大家讲解艺术体操项目,继续涨知识!
前几期我们讲了艺术体操的起源与发展,这一期来聊聊我国艺术体操的萌芽阶段。
我国艺术体操从引进到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有许多职能部门和代表人物为艺术体操在我国的普及、发展、创造辉煌做出巨大的贡献。
我国艺术体操的萌芽阶段( 1930年~1949年)
这一时期,在我国上没有“艺术体操”这个体育项目名称。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些教育人士,受欧美国家教育制度和传教士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将韵律活动和舞蹈相关运动列入部分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大纲中,韵律体操运动项目在我国逐渐传开来,但当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
在体育系科中,这些活动项目也被列为主要教材,特别是在当时的教会学校中,他们不仅被列为正式的体育课教学内容,而且每一年这些学校都要举办团体操、韵律操等项目的表演。例如在一些高等的学校和基督教女子青年会中,曾经开展过类似艺术体操的“柔软体操”、“女子地板练习”;在一些学校还开展过火棒操、红绸操,哑铃操等项目,并在节日和运动会上进行过表演。
与此同时,我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体育教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陈英梅教授(1890~1938)编著了一本体育教材,教材中的关于韵律体操和舞蹈的内容占了很大的篇幅,这本教材,当时在我国广为流传,对韵律体操和舞蹈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艺术体操引进我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留学生回国后,将国外艺术体操相关内容在国内传授,如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朱重明,在上海的一些体育专科学校中传授韵律性的丹麦体操、瑞典体操和棒操等项目。进入40年代后,更多国外的相关运动相继传入我国,其中日本的徒手操以及欧美的韵律操也在其中。
优秀的教师为艺术体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留学生为我国艺术体操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持续关注运森,下期更精彩!